精神科护理的独门利器:优势护理
精神病人是世人眼中特别的存在,连带着在精神科医护人员,都被好像被打上了特殊的烙印。在精神科工作,精神科护士是离病人最近的群体,见过了精神病人的偏执、暴力、紊乱、疏懒,不配合,难沟通……也见多了精神症状控制后病人的可爱善良,单纯勤勉,简单知足…..
很多时候在一起聊天我们都会提到:XX病人很聪明,能记得所有其他病人的名字,XX病人手工很厉害,XX病人很会聊天很热心,我们不缺少发现美的机会,却缺少对那些美好特性加以利用的意识。
那么,该如何挖掘病人的优势并加以利用呢?
1 别纠结于病人的精神症状
常常看到很多新来的小护士,一遍遍苦口婆心的告诉病人,你这么做是错的,你需要怎么怎么做。其实对很多精神症状未控制的病人来说,你才是错的。所以,别一味去关注患者的病态并加以指责和急于去纠正,往往适得其反。因为病人大多缺乏自知力,他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你们医生护士所谓的“幻觉”,他是真的听到、看见了。他可以有种种理由坚持自己的信念,虽然逻辑矛盾,但你无法动摇,所以,别去硬碰硬,这是白费时间。
2 病人的优秀是被鼓励出来的
这一点,很多护士做得很好。我们科室的90后,就特别会赞美患者。发药时的检查口腔是精神科的“必修课”,当患者主动配合,那位护士就会忽闪着她的大眼睛一脸真诚地夸赞:“你最棒了!”夸得病人眉开眼笑。时间久了,那些病人在“90后护士”发药时,都能在服药后自觉配合检查,病人开心,护士省心。其实,精神科病房治疗外的生活是很枯燥的,很多病人都会比较压抑的,见不到外面的世界,因为安全管理不会有太多的自由,如果我们多一点笑容,多一句温暖的话,可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病人带给你的感动,真的不止一点点。
3 细心观察病人生活中的优良表现
在我们病房,有这样一位女病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值夜班,她是白天入住病房的,26岁,精神分裂症,有幻觉症状。交班后我巡房,见她还没睡,于是我与她简单接触了几句,她显得很腼腆。病人晨起床后我去病室完成治疗,走进病房会习惯性扫一眼卫生间,却发现她在搀扶一位年老但尚能自理的患者。一边搀,一边还轻声细语地和老人说着话,显得相当细心。我突然一阵感动,她生病住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精神症状,理应是被照顾的对象,却能主动的帮助他人,而且,从她的行为上判断,她的社会功能也保持较好,她在与人相处上能够自如并且顾及他人感受,这就是她的优势。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就“利用”了她的优势。我会将她和那些生活上需要些许帮助与关心的患者安排在一室,请她多留意这些病人的情况,如有异常,告诉护士。有时,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病人在厕所呕吐或在病室出现不适,我也会请她来协助我。前提是,这一切都征得她的同意与自愿。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发现这并不是特例,很多病人在精神症状控制平稳后都是热心且善良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精神科护士一人要看护几十甚至上百位病人,善于借助“好病人”的力量,不是偷懒,是双赢。
4 不同病人区别对待,给予“好病人”更多空间
许多精神科病房里都会有不少老病号,一住几年,几十年的病例绝不罕见,种种的现实原因,使得他们出院的机会渺茫。
人都有适应力,再艰苦的环境,你都有可能会习惯。对于那些老病人,其实,他们的“三防”风险已经很低,对于住院生活及环境的熟悉,甚至对于其他病人的了解,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护士。比如这些病人,就可以参与到病房的环境管理。让他们负责病室卫生、餐具的发放与回收、开饭时的辅助、病服及床单位的更换以及送回时的清点等等,都可以交由他们去完成。护士负责秩序的维护,先前与事后的评估即可。你会发现,有些病人的思路特别清晰,脑子好使着呢。
对于这些病人,护士也可以放开一些管理的尺寸,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在无碍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他们的需求。
5 还病人的本来面目,脱去病服,他是谁?
我们看惯了病人统一着装的样子,并逐渐忘记了他在发病前可能也是拥有很多优点与长处的一个人。病人中不乏拥有绘画、书法、园艺、烹饪、计算机、写作、演讲等才艺的人。有一回,我请一些年轻的女患者自制一张父亲节的卡片。出乎我的意料,其中一位住院多年,平时很少与人交流且生活较为疏懒的患者,竟用彩笔绘制出一幅美丽花园的图景。画中有翩翩飞舞的彩蝶,有鸟语和花香。在绘制过程中,她的凝神专注,挑选颜色时的拿不定主意,都显示出她的认真与投入。在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任务时,人是快乐与享受的。
可惜,一旦住院,这些能力均被人为忽视与冻结。不管是对我们来说还是对病人来说,反复被强调的安全管理才是第一位,其他的事情可以往后排名,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把那些往后排的东西遗漏和忽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能表现自己。很多长期住院的病人都有孤僻退缩的情况,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机会缺失,他们已经失去了尝试的意识。于我们而言,长期住院的病人愿意接触不同的东西,其实是很好很可爱的事情。
我们习惯了给予,给予病人药物,给予病人照顾,给予病人教育,给予病人种种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东西。但是他们真的需要什么?在治疗初期我们是引导者,在治疗后期我们应该要转换角色,让病人作为主体去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而不是以“为他好”的名义束缚他们。
曾经某三甲精神卫生中心的院长Y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他要参加一场为期2天的学术会议。但是,举办会议的场所距离他的住宿点颇远。于是,有两位当地人热情地邀请Y住到他们家,离开会的地点很近。Y犹豫了,他的犹豫并非出于因彼此的陌生而不好意思接受对方的邀请,也不完全是因为考虑到住进陌生人家中给对方及自己都会带去不便。最重要的原因是,发出邀请的是一位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和他的哥哥。犹豫再三他还是去了,那时候觉得这是一个很冒险的事情,但是他说那段经历给他很大的启发。
因为在那位病人的家中,那位病人和他的哥哥拿着几张纸,上面满是打印的文字与各种修改和笔记,对Y说:我和哥哥被精神卫生协会邀请去演讲,谈谈自己的康复过程,我查找并整理了一些资料,想请你给看一下,在公开场合,有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参加,我准备的这些内容是否合适?
在那一刻Y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在他的固有认知中那是一位病人,但那位病人的行为比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勇敢和专业。病人在治疗阶段是病人,在康复阶段他是一个认真准备演讲资料正常人,我们只记得治疗病人,却一直忘了看看被治疗后的他们有多好多努力。这种忽视和误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病态。
所以,不管是发现病人优势,还是帮助他们治疗恢复,最重要的前提莫过于,不要用病态的眼光去衡量任何人,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