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食物,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在成年人的世界,不开心的事情随时存在,不明朗的前途,糟糕的感情,不顺的生活,复杂的人际交往……
任何一件事都随时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食物其实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情绪属于心理健康范畴,听上去可能和饮食没什么关系。

近年来随着对饮食健康的研究逐步深入,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容易让人发胖、感到不适,更会危害到身心的健康。而正确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帮助我们缓解情绪问题。
饮食习惯对情绪的影响
均衡的膳食摄入是良好情绪的基础保证。
我们的肠道中有数十亿的微生物,它们在我们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对我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化食物、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并产生短链脂肪酸和神经递质等化学物质。
我们的肠道包含数百万个与大脑交流的神经元,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发或加重焦虑、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部分由基因决定,但是也受生活方式的影响,比如饮食、酒精、锻炼,以及药物等。
当我们从食物中代谢营养时,肠道细菌会获取能量用于生长,所以饮食习惯也是调节肠道细菌种类的关键因素。
如果长期食用饱和脂肪和精糖含量高但是纤维含量低的饮食,即高糖、高脂,少新鲜蔬果的饮食习惯,就会减少微生物的多样性,既对心理健康不利,又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
日常生活中养成多吃蔬果、坚果和豆类,适量吃禽肉及乳制品,少吃红肉,适当补充益生菌的饮食模式,有利于身心健康。
尤其是需要摄入充足的蔬菜和水果,它们作为维生素 C 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可以间接地帮助改善情绪。
维生素、矿物质和情绪
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快乐激素),如血清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的合成需要微量营养素。
B族维生素是合成神经递质必不可少的辅助因子,胆碱是产生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所必需的营养素。
大量研究表明,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患者通常缺乏以上的一种或多种微量营养素。
一些证据表明,叶酸、锌、镁、铁、硒和维生素D可以预防焦虑、情绪波动和易怒。

B族维生素:全谷类、肉类、乳制品、鸡蛋、种子、坚果、豆类、水果和蔬菜。
胆碱:牛肉、鸡蛋、鱼、鸡肉、乳制品、香菇、豆类。
锌:红肉、肝脏、蛋黄、牡蛎、麸皮。
镁:杏仁、香蕉、西兰花、燕麦片、大豆、全谷物。
铁:红肉、家禽和鱼、豆类和豆类、强化谷物。
硒:巴西坚果、肉、鱼、种子、全麦面包。
维生素D:阳光、强化食品和饮料、鸡蛋。
碳水化合物对情绪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及其在健康饮食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但无论如何,我们的身体需要碳水化合物来产生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有助于调节睡眠和食欲、调节情绪和抑制疼痛。血清素不足,我们更容易感到疲劳、愤怒、抑郁和紧张。
同时,碳水化合物决定着身体血糖水平,低血糖状态下,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烦躁、紧张和焦虑等各种不适。
而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糖果和蛋糕等食物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和下降,血糖波动过大,导致人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虚弱等,也会促发体内炎症。
建议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三餐,尽量避免血糖的大幅度波动;远离单糖食物,比如饼干、蛋糕和糖果等。
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做到
每日吃早餐,并且保证充足营养,晚餐宜少,夜宵能免则免;
三餐定时定量,少吃或不吃零食,每天饮用6-8杯水;
不偏食不挑食,食物选择不宜太精细,适量增加粗杂粮;
少吃油炸、高糖、腌制食物,不吃过烫食物,减少浓茶、咖啡;
食用习惯“三少一高”,即少油、少盐、少糖、高纤维;
每顿饭吃七八成饱就好,不暴饮暴食,不抽烟酗酒;
吃饭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边嚼边说。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发现,饮食对女性的情绪健康影响大于男性。因此,受精神障碍疾病困扰的女性朋友,要更加注意维持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