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精神科暴力管理技巧(下)
面对频发伤医事件,政府相关部门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第一例医闹的判刑。与此同时,也有医院将要或已经启用安检系统,增设保安,与公安部门联网等。在这样的举措出现后,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观点不外乎两种:一是同意,认为医务人员的尊严与安全不容侵犯,在牺牲了那么多医生护士后,是该有人好好管一管了;另一种观点比较悲观,认为这样的一系列措施,只会加剧医护人员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可能引发广大群众的不满,造成更深的误会,可能引发进一步的互相伤害。
从精神科的角度出发,这两点无非就是物防与人防。如同一个治标,一个治本。
第一种
物防治标
之所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上述举措,这一切属于物防。是因为目前的伤医现状已如同一位告病危的病人,你不当即采取措施,他必有生命危险。对于病危的患者,我们会动用一切手段去为他保命,各类监护仪器与支持生命的抢救药物都得用上,这是治标。我们也知道要找出他疾病最根本的症结才能真正意义上使他获救,但是,如果现在不治标,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为他争取时间,那他很可能根本等不到找出病因的那一天。不论是安检系统也好,增加保安也罢,措施本身都是中性的,并没有对错或善恶。尽可能引进成熟的安检系统,减少病人的麻烦,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招募志愿者来一同协助。选择和蔼可亲的安保形象,除却保安的职能更能为患者指路提供帮助,谁又会讨厌医院增加这样的安检系统呢?
我是精神科的护士,在精神科暴力是不可避免的事件。我们也会通过一些物防的手段来降低风险。比如病房内的陈设尽可能简单,物品尽可能无害,桌椅凳子尽量没有尖角,患者接触不到刀剪绳等危险用品,每日的安检,更是保证病房的安全。曾经有病人在发脾气时掀翻桌子,于是我们考虑是否需要将桌椅改装成固定式;也有病人利用筷子行凶,于是在重病房我们取消筷子而改用调羹作为进餐用具。这些都是物防,它在某种程度上拦截了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关键在于,采取措施的过程中,我们对病人进行解释,听取他们的反馈,不要为了安全而忽略了病人的需要或造成他们的不便。那这物防,就防得令人欣赏。
第二种
人防治本
我个人的观点,人防的确是改变伤医的根本办法。曾有网友评论,安检可以阻拦管制刀具进入医院,但我如果真的想要伤害你,用手中的IPAD就可以行凶。的确如此,世界上最大最狠的凶器,不是别的,是人心。一切的伤害都是因为我想要伤害你。
那么,作为医护人员,怎么办呢?有人说,医生能救人,但救不了社会。我想说,不需要你去救社会,我们做好自己就好。
大概是精神科的训练,被伤害了很多次,也看见同事被伤害了更多次,我反而变得乐观。在被病人打了之后,第二天,我们依然可以淡定地去护理他们,不是不曾埋怨、委屈和气愤,只是,我们放下了。放过他人的同时,也放过了自己。如果你去问问传染病医院里护理艾滋病的护士,他们怕不怕?或许他们也怕,但依然还是每天去上班。越是没有人愿意做的事,越需要有人去做好它。人,就是不断经历战胜自己的过程。
有个小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回庙的途中经过一条小溪,看到一位妙龄少女要过溪,但不想沾湿衣裙。小和尚二话不说背起少女趟过去,到了对岸,少女致谢告别。老和尚一路在心里嘀咕,这个小子犯了色戒,但是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直忍到回庙。到了晚上,小和尚准备睡觉了,看到老和尚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问发生什么事。老和尚实在憋不住了,说了出来。小和尚笑笑说:“师兄,我还当什么事呢?到了对岸我就放下那名女子了,怎么你把她背到现在啊?”
如果你也曾遭遇暴力,你也曾被伤害,但那些已经过去了,对吗?所以,不要因为害怕就逃避。请记得,使你变强大的并非持久的怨恨,而是原谅与淡忘,在工作中注意保护自己的同时。勿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