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医院地址:巩义市大峪沟镇王河村  

邮编:451200  

联系邮箱:3576529032@qq.com

联系电话:

0371-85668120(预约)

0371-85669120(门诊)


护理常识 COMMON

当前位置:首页> 护理常识

住院10年 精神病人为何"赖"着不走?

* 来源: 安康宣传部 * 作者: supman * 发表时间: 2019-02-01 14:41:45 * 浏览: 89

在市精神卫生中心下午3时,60岁的老刘(化名)正在病区里和病友们一起做操。他熟悉这里的生活:早上6时起床;中午饭后睡会儿觉,下午2时起床活动;晚上9时入睡,一周洗3次澡。这样的生活,他一过就是10年。


  《精神卫生法》自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满两年。虽然法律给了精神疾病患者“出入自由”的权利,但两年来,有不少已经病情得到控制、无需再住院的患者却无法出院,甚至有的长期滞留在医院。


  前段时间网曝一则精神病患者袭击街头一名幼童的新闻,引发众人关注。精神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病症治疗、家人监护、社区康复等一系列话题,也引起社会反思。我市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康复中,又存在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无锡日报记者对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访。


  医院精神病“长住”户有30多个

  老刘是2005年2月21日入的院,当时他在街上流浪,有人看到他精神恍惚、自言自语,报警后他被送医治疗。市精卫中心司法慈善科男病区负责医生王伟告诉无锡日报记者,老刘入院后,在药物治疗下,渐渐症状得到了控制,几个月后就可以出院。“他的智力有些障碍,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我们为找他的家人电话都打了几十上百个。”王伟说,刚开始老刘很想回家,但时间长了,他不再提回家。“住在医院,有吃有睡,蛮好,比家里好。”老刘说。就这样,他在医院一住就是10年,成为目前住院时间最长的病人。


像老刘一样的“长住”户,目前在市精卫中心至少有30多个。他们中一住好几年的大有人在,少的也有住一两年、几个月的。这些患者都已达到出院条件,但有的自己不愿出院,有的家属不愿接回,有的甚至已经没有监护人。去年1月,一位患有躁狂症的30多岁的男子,在家用木棍打伤了母亲,被送入院。病情稳定后,医生联系他的父母,发现他们竟然搬家了,并拒绝来医院接人。


  按照法律,患者自愿入院的也遵从自愿出院的原则,而非自愿入院的,经过评估通过后可获准出院。“但如果没有监护人来接,就面临着患者住院治疗的费用由谁来结账、出院后的医嘱向谁交代的问题等,毕竟精神疾病是一个高复发率的疾病,需要家人的配合。”市精卫中心医务科人士表示,这些问题都需要配套的司法解释和细则的出台,否则在操作上会有困难,风险很高。

  据统计,目前政府为患精神病的“三无人员”一年“买单”的住院医疗费用达300多万元,而因滞留在医院则需多花费上百万元。


  7万重性精神病人多数未接受治疗

  一边是不少已无需住院的精神病人无法出院,一边却是医疗资源满足不了患者需求。

  采访中获悉,锡城市民的精神疾病问题不容乐观。据市精卫中心2003年做的我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无锡的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为12.43‰,即每千人中12多个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在今年市“两会”上,致公党无锡市委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里面披露了最新数据:2013年市精卫中心再次在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根据已经完成的部分统计结果预估,我市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约在13‰—16‰。这表明,我市精神疾病患病率在不断提高。按总人口648万推算,预估我市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约为8万-10万人,其中重性精神病人约7万人。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市的精神疾病医疗资源却很紧缺,住院条件也相对薄弱。作为我市目前唯一精神疾病三甲专科医院,市精卫中心目前有床位1050张,但常常“一床难求”,有时还需要加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住院楼条件较差,一个病房内放置了10多个床位,有的甚至两张床铺挤在一起。

  调查显示,目前全市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所有床位仅有1750张左右,精神科的专业医护人员不足200人。这些资源和全市7万名重症精神病患者相较,床位满足率仅为2.5%。而实际上,这些重症病人中大多数并未接受过治疗。

图片来源:《飞越疯人院》


  出院后的“下一站”在哪里?

  如何实现精神病人顺畅“出入”医院,得看患者出院后的“下一站”在哪里。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社区建立康复基地,或许是个“出口”。

  “事实上,治疗精神疾病不只是吃药、住院,还要有能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康复过程。”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科副主任李达说,回归家庭、融合社会对患者的康复不可或缺。比如生活能力恢复、社会交往能力锻炼、工作能力培养等等,这些目标,靠“老一套”的医院—家庭式的传统康复方式很难实现。


  缺乏社区康复机构,是不少家属不愿将病人接回家的重要原因。不愿将患有躁狂症的儿子接回的父亲坦言,儿子发病多次,每次发作起来就打人,家人深受其伤已不敢再接纳他。“如果社区有个康复基地,能安置他,定期给他服药,开展康复训练,我们也愿意接回。”


  《精神卫生法》中也提到,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但事实是,目前社区尽管配有精防人员,但多数是兼职,对精神病人建档不全,跟踪随访、用药管理不到位。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坦言:一无人手;二无场地;三无资金;四是市民也不愿配合,有的家庭即使有精神病人却千方百计隐瞒,“上门进不了门”,精防工作很难开展。

微信图片_201808301711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