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强迫——聊聊“强迫症”
各位朋友,你身边的人或者你自己,是否正在或者有过下列表现呢?
每天回家后必须马上洗手?
每天早上必须打扫房间?
房间里的物品必须摆放得整整齐齐?
每天都必须洗澡?
做事情一定要按照特定的步骤?
别人做的事总想要检查一遍?
是的,结合您的第一反应: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强迫症”。
什么是强迫症?有以上所列表现就一定能诊断和判定为“强迫症”这一病症吗?
其实,强迫症并不仅仅是大家日常中看到的保持整洁、维持秩序、挑剔等种种表现。医学定义: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
了解了强迫症的定义,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强迫症的表现和诊断。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强迫思维”?主要有4方面表现:
(1)强迫担心或怀疑:担心事情没有做好、说错话、传染上疾病等;
(2)强迫回忆:反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说过的话、看过的场面等,回忆时被打断,必须重头开始;
(3)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纠缠在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摆脱,如“为什么把人叫人,而不把狗叫人”等等;
(4)强迫性对立观念:反复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好与坏”、“美和丑”等等;
强迫思维的特点是(1)思维往往是闯入性的,无法控制的;(2)常引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我们接着了解“强迫行为”,主要有5方面表现:
(1)强迫清洗: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等;
(2)强迫计数:见到路灯、电线杆、树、台阶等,就控制不住反复数;
(3)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动作,在动作做完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过,直到满意了才停止;
(4)强迫检查:反复检查书包、文具是否带好、检查作业是否做对、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睡前检查衣袜是否放得整整齐齐等等;
(5)强迫表象:脑子里反复出现某种图案、线条、符号,这些视觉表象比较固定、单一,不受患者控制,挥之不去。但患者并不伴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不同于精神分裂症的幻觉。
强迫行为的特点是(1)可暂时缓解焦虑;(2)与强迫思维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多焦虑。
以上我们了解了“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及其特点,那么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最新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诊断标准,即需满足:
(1)反复的、不需要的想法或动作,或者两者并存;
(2)费时的(如,每天超过1小时)或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对社会、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损害。
通常,我们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来评估强迫症严重程度。该量表是由美国Goldman等人编制的他评量表,量表共19个评定条目(1-10项记分),采用5级计分,分强迫思维得分和强迫行为得分及总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测一下(问卷星:https://www.wjx.cn/jq/13272885.aspx)。
最后,我们通过流调数据来了解一下强迫症的发病情况:
强迫症终身患病率为1% -3%,年患病率为1% -2%;通常于19-29岁之间发病,发病早;病情一般循序渐进发展,也有急性发展的报告;WHO排名第十位的致残性疾病,致残性高;常与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睡眠障碍、饮食失调、抽动症等共同发作。
关于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我们以后再讲。今天,就为大家聊到这里。
同时也温馨建议:得了病不用怕,及时正确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对待疾病和自身的正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