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医院地址:巩义市大峪沟镇王河村  

邮编:451200  

联系邮箱:3576529032@qq.com

联系电话:

0371-85668120(预约)

0371-85669120(门诊)


健康百科 FITNESS

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百科

精神分裂症——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 来源: 安康宣传部 * 作者: supman * 发表时间: 2022-03-22 8:27:20 * 浏览: 30



以对待普通疾病的态度去对待精神分裂症,而非将其妖魔化,这样才不会囿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19世纪时,欧洲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出现了大跨步式的增加,其中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疾病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为何出现这种“异军突起”的现象,在当时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存在的时间很长,很早之前就有人罹患精神分裂症,只是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历史资料中相对清晰的记载十分少见。按照传统认识没有得到确切诊断的患者,在明确“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后,逐渐“水落石出”。

而持有反精神病学观点的人声称,自然情况下并不存在精神疾病,只是一些与社会文明格格不入的人被强行安上了疾病的帽子。一些本没有任何疾病的患者,只是因与大众观念不符的“疯狂”表现,就被迫监禁在收容院中。这种情况下,精神疾病诊治反倒是世俗“迫害异己”的手段。

但也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新出现的一种疾病。并不像抑郁症这种具有长久历史的疾病,在19世纪才开始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记载。而且在当时精神病的治疗场所中,不少患者确实表现出许多和精神分裂症典型特征类似的的症状
图片

三种观点在相互交锋中不断发展,与之相伴,人们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识也愈发清晰和明确。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历史记载

与其他疾病不同,精神疾病的分类出现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中,同一种疾病可能会被归到不同的类别中。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希波克拉底曾将精神疾病粗略地分为了七类,其中以精神高涨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可能包含有目前我们熟知的精神分裂症(但也只是猜测)。同样,在公元1000年左右完稿的《阿维森纳医典》中也有着类似记载。与我们如今使用的分类方式不同,可能是由于上述两种疾病有着如精神高涨等相似症状,在当时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被归为同一种疾病。

从临床实际来看,这样的分类方法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举例来说,直到现在,精神疾病诊治中常存在“误诊不误治”的现象,即不同的精神疾病在某些阶段会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症状,在患者其他表现并不典型时,一定程度上会使精神医生无法准确鉴别诊断。但目前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针对于临床症状,即使疾病不同,针对症状进行的治疗往往有效,因此也能够起到改善或缓解的作用。

图片

图片.png

历史上关于精神分裂症(当时还不知道是精神分裂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1809年的病例报告中。一位名叫詹姆斯·蒂利·马修斯James Tilly Matthews)的患者认为有一种“空气织布机”air loom)控制着他,甚至能够详尽地解释它操控自己的 “工作原理”,似乎是真实存在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器“控制”他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和社会关系,能够与他的亲身经历相对应。马修斯还经常被幻觉折磨,会突然间大笑或者说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话。显然,这些症状很大程度上符合当前对于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的描述。


图片.png
 患者马修斯认为存在“空气织布机”操控他的行为

1852年,法国心理学家尼迪克特·莫雷尔(Bénédict Morel)将患者长期精神失常的状态称为早发性痴呆法语démence précoce)。1896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珀林(Emil Kraepelin)在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时,将具有“孤独、幻觉和意志障碍”表现的疾病归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与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区分开来。由于早发性痴呆并非都会发展成痴呆,克雷珀林的学生——厄根·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于1908年开始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取代“早发性痴呆”命名这种疾病。其本意是为了描述患者在人格、思维、记忆和感知间的相互分离,但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因大众“望文生义”,精神分裂症患者很难摆脱被污名化的境遇。后来,另一位精神病学家库尔特·施奈德Kurt Schneider)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进行了分类,列举出一系列“一级症状”,包括被控制妄想,思维化声听到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可以听到的声音)、评论性幻听、思维插入感觉某些思想是由无形力量强行插入,并非自己产生)等,将其作为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疾病鉴别的依据。


反精神病学运动

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过程十分曲折,虽然100多年前就已明确了其基本概念,但在随后的历史中,精神分裂症甚至曾被踢除过“医学”的行列。

反精神病学运动虽然19世纪就曾出现,但在20世纪中叶由于多种因素又涌起新的浪潮。当时,精神病医师缺乏对于病人的关怀,受到了广泛批评。同时,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古典时代疯狂史》的出版,让人们从社会与哲学层面再度思考精神疾病。书中指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再加上知识分子对于这次运动的认同,多种因素凝聚的力量使人们对精神病学十分抵制。他们认为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并不具有医学基础,也不是医学意义上的疾病,而只是社会和文明之下个别人“不符合社会常规”的表现。精神病学的出现是为了“掩护”不正当的社会控制和监禁。

图片.png
除了反精神病学的专业书籍之外,许多文学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众对于精神病学的对立情绪,其中由肯·克西Ken Kesey)撰写的小说《飞跃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十分有名,还被改编成电影。反精神病学运动开始有了成效,在许多国家,治疗精神疾病的收容院开始消失。显然,这种盲目的“去收容院化”运动带来许多负面作用。许多精神疾病患者无家可归,没有工作,也无法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被卷入刑事案件。反精神病学运动并没有获得人们设想的完美结果,相反,这场运动甚至把精神疾病患者置于了更悲惨的境地。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精神病学的位置。


精神分裂症的进展

在寻找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过程中,正赶上19世纪医学内部的研究浪潮,临床病理学在这次行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尸体解剖,研究者将观察到的结构与患者的症状相互关联在此期间,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得以问世,但同时这些研究手段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19世纪神经病理学家西奥多·赫尔曼·迈内特Theodor Hermann Meynert)认为:“人体解剖研究以当前的水平来看,已经在从一种单纯的描述性科学向更高一级迈进,向一种试图进行解释的知识水平迈进......精神病学越在一种深入而精细的脑解剖结构知识中寻找和发现它的科学基础,它就越提升自己到一种进行因果分析的科学的地位”。

图片.png
迈纳特的切片盒,装着不同大脑部位的切片

当时,大学开始讲授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研究也在大学中开展得如火如荼,解剖研究及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成为那个时代研究的热潮。当时人们以为,对脑解剖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就可以找到精神疾病的物质基础。甚至有人试图证明大脑特殊的某个部位与精神疾病症状群(比如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联系。可惜,这样的证明至今未曾实现。但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人们对于大脑构造及功能的联系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保罗·弗莱克西希(Paul Flechsig)绘图说明了人脑运动、感觉和视觉的功能区,而弗里齐(Gustav Fritsch)希齐格(Edvard Hitzig)则发现了大脑对于电刺激的反应。卡尔·韦尼克(Carl Wernicke)发现了韦尼克失语症。但关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解剖学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精神疾病的病理解剖是神经病理学家的“坟墓”这一名声不胫而走。

不仅如此,当时,精神病学研究、教学、临床医疗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现象。许多研究人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在基础研究,而对于临床精神病学却很少感兴趣。不少医生在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发现,而在患者方面表现得并不合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认为患者已经处于不可救治的地步,实验只是单纯进行研究而非为了寻求治疗方法。显然,这种做法受到了其他临床医师的反感。此外,这一时期的人们关注疾病主要是从患者当前的症状考虑,当克雷珀林认为可以更多关注患者的病程时,精神分裂症迎来了突破性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者试图从时间跨度上去认识精神分裂症,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可能与遗传和神经发育相关。科学家们试图用周密的实验去研究遗传在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双生子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甚至更进一步,当时有些科学家已经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定位在了6号染色体的某处。不过这种认识在现在看来还比较局限,现在的研究证据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具有多种风险基因的复杂疾病(complex disease)。同时,研究还发现孕期感染和分娩时的损伤可能会导致大脑发育过程出现紊乱,在青春期以后更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21世纪的精神分裂症

目前,人们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在感知、思维、情感、行为和认知等方面异常的重性精神障碍。一些回顾性研究发现,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一些非特异性的前驱期症状,包括对外界感知的改变、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出现抑郁或焦虑等情绪改变以及回避社交等行为改变。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躯体症状,比如感到虚弱,睡眠和食欲发生变化等。但出现这些症状并不代表一定会患有精神分裂症。


图片.png
精神分裂症显症期症状

目前医学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显症期的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瓦解症状群),阴性症状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迟钝,社交退缩,言语贫乏),焦虑和抑郁症状,激越症状攻击暴力,自杀),定向力、记忆和智能障碍。由于缺乏客观的生物标志物,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是由精神科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做出判断。但是精神分裂症具有很大异质性,这意味着患者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相同,对临床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目前,临床医生主要是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的规定进行诊断。

到目前为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仍待进一步揭示,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丰富了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生物及病理特征的认识,给19世纪的广泛争论画上了句号。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疾病,当前学界正在不断向前探寻其发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给患者和大众带来了信心。们只需要以对待普通疾病的态度去对待精神分裂症,而非将其妖魔化,这样才不会囿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微信图片_20190308093935 - 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