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摹画的世界,与孩子的精神症状密切相关?
父母摹画出来的世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研究者发现,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这两种在诊断分类学上有泾渭分明界线的精神疾病,在遗传风险因素上有很多相似性,甚至用以评估遗传因素重要性的指标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方面,两者的数值都非常接近。
而且,他们还发现,这两种理论上本不重叠的精神疾病,却存在明确的互为高家族聚性(aggregation)疾病的证据——也就是说,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系中,被诊断为患双相障碍的成员也较多,此类家系中双相障碍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反之亦然,双相障碍患者家系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也高于一般人群。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研究结果,因为,按照科学分类学原理,这两类疾病本质上是不同的。
好在该研究还有另外一些引人深思的结果,让我们去考虑环境因素的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遗传效应在60%左右,儿童期共享的环境效应(childhood shared environmental effect),即儿童期相同的环境因素起的作用,也在3%-5%之间。另外一个起作用的环境因素——非共享的环境效应(non-shared environmental effect)却达到30%以上(分别为31.1%和38.0%)。
在我看来,这意味着童年期的环境因素可能决定了他们最终患上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哪一种疾病。
由于该研究所提及的非共享因素主要涉及家庭和同胞的结构与影响,但并未做细致的区分和阐释。于是,根据我对自己诊治过的患者长期随访的心得和经验,猜测童年期的养育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可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假如,一个新生儿降生在父母亲有良好安全感且能够理性育儿的家庭,在这个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若能在至少以下三个方面受到正面和积极的教育与影响,他的安全感很可能就好到足以应付在社会上生存的冲突,而不致在有精神异常时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程度。
第一方面就是学会了对人的充分信任和友善。
他的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他:孩子,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好人,男的是能帮人解厄脱困的英豪,女的是善良友爱的天使,他们会友善地对待你,要信任他们,拥抱他们。
第二个方面是学会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同样,他的父母也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孩子,大自然的蓝天白云美丽如画,看青山巍峨,看碧水荡漾,鲜花艳艳散发出芳香,绿草茵茵映衬着霞光……。你该喜欢这些美好的事物,它们会给你带来快乐。
第三个方面是学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热情。
他的父母也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生活无限美好,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也蕴含着让人快乐的内容。做家务、洗衣服、阅读、朗诵、浇花、喂鱼、遛狗,都是有趣的事情。你试试?
于是,这样的孩子乐呵呵地向别人问好,兴冲冲地嗅鲜花,美滋滋地做家务,傻乎乎地向人道歉。总之,他敞开怀抱拥抱世界、拥抱生活。
尽管他也可能遇人不淑,也可能被玫瑰枝上的利刺扎手,也可能在切菜时割破手指,但他不会因此而退缩,只是会接受教训,减少失误,最终走向与世界、与社会、与自己和谐相处,快乐一生。假如,他不幸罹患精神疾病,最有可能的是患上典型的双相障碍,而不太可能出现被害妄想之类的精神病性症状。
再假如,一个新生儿降生在父母安全感不好、极易焦虑和发怒的家庭,他的父母在上述三个方面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待他稍长大后就会有无穷的痛苦,也极容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这样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别去不熟悉的地方;别上山,小心摔死;别下水,小心淹死;别碰那些花草,花草有毒、有刺、有农药、会引起过敏……
这样的父母也还会将自己生活中的挫折、烦恼转化为怨言和怨气,告诉孩子:生活很苦,日子难熬,世上没什么让人真正快乐幸福的事情……
这样的父母还会将自己的失误推诿给他人:孩子摔倒,指责地不平;孩子患病,怪别人传染;孩子与伙伴冲突,怪对方缺少家教……
试想,这样的孩子是怎样走向外部世界的呢?他只可能尽全力防范他不熟悉的一切人和物,一旦遇到挫折失败,就会相信是他人与自己作对。
总之,他会持续警觉不安,时刻防范风险,防止自己吃亏、上当。长大后,他们可能是内向胆小,郁郁寡欢。当他患精神疾病时,焦虑恐惧、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就会成为必然的精神症状。
当然,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绝不止这三方面不同的养成方式,但是在患精神疾病后,否有出现妄想特别是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却非常可能与这几方面的影响有关。
假如,情况真的如此,我们大概可以说,父母为孩子摹画出来的世界,决定了这个孩子会得什么样的精神疾病。